转 载 自:浙江新闻客户端
记 者:宋彬彬
·
·
·
乌镇并非从来如此繁华
来过,未曾离开。
人人都说江南好,尤其来到枕水而眠的乌镇,只一眼,便会被它的美所折服。
老乌镇人心里却很清楚:她并非从来如此繁华。多年前的乌镇,并不像今天这般光鲜夺目:年久失修的建筑、污水横流的河道、胡乱堆放的马桶……到处一片杂乱模样。
“来了就是客,先坐下喝碗红枣汤暖暖身子吧!”56岁的民宿老板潘明峰印象深刻,都说要致富先修路,可乌镇过去交通状况并不好,是桐乡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,直到1992年乌镇才打通前往江苏的公路。
“车子跳,乌镇到。早年浙江人提到乌镇,就会冒出这句口头禅,意思是只要你感到车子猛烈颠簸,就意味着到了乌镇。”
从乌镇走出去的名导游诸鸣至今印象深刻,那时乌镇人最好的工作便是到镇上几个国营工厂上班,后来工厂陆续倒闭,生活每况愈下。以至于1995年,画家陈丹青路过此地,不禁感慨“我原是江南人,走走看看,绝对怀自己的旧,可是全镇完全被世界遗忘”。
昔日江南明珠蓬首垢面,犹如迟暮美人。该往何处去?
当时,摆在乌镇面前有两条路:一是学习其他兄弟乡镇发展工业;另一条是创造性地发展服务业,把古镇旅游搞起来。
要想出圈,就不能走寻常路。1999年,桐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乌镇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整治,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。
要么不干,要干就要干得有模有样。
为了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,乌镇人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古镇上所有不协调的建筑统统拆掉,这在当年并不多见。本着“整旧如故、以存其真”的原则,乌镇从邻近乡里收集旧料,将水泥路面全部恢复为青石板路;陈年的门窗修好后不是油漆一新,而是按古法用桐油两度刷漆……
不到两年,乌镇的路变整洁了,古建筑也恢复了,江南水乡小镇再现,人们熟悉的乌镇又回来了。
千禧年,东栅景区开张;而后,一部电视剧《似水年华》让乌镇名声大噪,乌镇迅速在旅游景区中出圈;2007年,西栅修旧完毕,乌镇旅游风生水起。
据新华网报道,2011年,重庆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一年游客接待总量不到300万人次,而乌镇游客量近500万人次,16个名镇不及乌镇一年游客量。
此后的乌镇更不必说了。乌镇戏剧节、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、木心美术馆、乌镇大剧院......小镇的文艺复兴之路愈发清晰,而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户后,乌镇又不断呈现“耳目一新”的精彩变化。
老百姓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
清水穿城过,人家尽枕河,弹丸小镇聚集起烟火万家。
当熟悉的古镇从梦里回归,也吸引着八方宾朋汇聚,最高时一年就揽客1000万人次,平均算下来,每天有20000人打卡。
近水楼台先得月。为了让周边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,桐乡市以共创共有的理念开发运营乌镇旅游,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,并出台政策支持创业,让老百姓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。在乌镇景区的5500多个就业岗位中,八成为乌镇本地居民。
一早,61岁的诸建春喝过早茶,步行十分钟便进了乌镇景区的乌村上班。他猫着腰,从地里摘起几把青菜和花椰菜,蹬上三轮车,配送至景区餐饮部。
“在家门口种种菜,一年工资有五六万。”诸建春说,乌村开发后,他和30多名原住村民被景区招工,打理70亩菜地,干农活领工资,生活很惬意。
游船是乌镇西栅景区一大特色项目,划桨摇橹的船工多半是原乌镇渔业村村民。从渔民到船工,乌镇景区要对他们系统培训,每天早晨列队操练,除掌握安全要领外,还要懂基本礼仪,甚至要会上几句简单的英语。
“过去每天在水上漂,生活不安定。”52岁的渔民费建萍在景区一干就是14年,他对景区每座石桥的典故都烂熟于胸,不输半个专业的导游。
在乌镇景区,费建萍常会遇上熟人,景区里的民宿房东,很多都是跟他同村,或是他的亲友。
民宿房东高才荣便是其一。高才荣和妻子都是在乌镇长大,开民宿之前是做蔬菜生意,他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,一大早去嘉兴郊区进货,再拉回乌镇行街贩卖。尽管他很拼,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。
看着全国各地游客涌向乌镇,守着菜摊的老高心里很急,却又想不出好办法来。“景区缺导游,但我没读过书,口才又不好。当服务员,我年纪又大了些。“和老高一样,不少乌镇本地居民都想找份合适的工作,早点走上致富道路。
2007年,乌镇景区面向本地居民招募房东,而且给出丰厚政策:住宿费归旅游公司,餐饮收入归房东。消息传开,乌镇居民纷纷报名参与。“那天我还在摆摊,突然听街坊们讨论西栅招房东的事,然后想都没想就报了名。”老高说,一晃十几年过去,夫妻俩靠着开民宿,不仅供女儿上了大学,还买了新房,心里很满足。
家门口能轻松就业,创业同样不难。乌镇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后,景区的民宿远远无法满足需求,一些乌镇居民逐步在景区外办起民宿。为让民宿更精品化,桐乡出台《加快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》,鼓励经营者创建品牌,对首次评定为浙江省白金级、金宿级、银宿级的民宿,分别给予50万元、30万元、10万元奖励。乌镇人周华锋将自家的谭家栖巷民宿打造成白金级后,不仅领到了奖励,客房也是一房难求。
为更好地为民宿支招,乌镇还成立乌镇人家民宿行业协会、组建乌镇人家民宿学院,由市里有关部门组织民宿经营管理人才专题培训。
如今,乌镇景区内外共有各类民宿近600家,六成以上为本地居民开办,就地带动近4000人就业。目前,乌镇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,直接带动当地从业人员已超两万人。
旅游红利还惠及他乡百姓
乌镇模式可复制吗?
毗邻乌镇的江苏人,最先给出了答案。江苏省吴江区桃源镇前窑村与乌镇接壤,五年前,村民胡根培看到乌镇人办民宿很赚钱,立即把自己房屋改造成民居客栈,生意好的时候,一个月就赚了一万多元,这让他成了村上第一个吃上“旅游饭”的人。
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,他的民宿生意也更红火。胡根培的民宿距离西栅景区骑车不过5分钟,过去却被一座加装了水泥墩子的老太师桥阻隔着,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。这两年,桐乡投资上亿元,拆除旧桥建起新桥,拔钉清障后,沟通更顺畅了。
乌镇到桃源还开通了跨省公交,他趁势把民宿装修了一番,客房从5间增加到10间,在今年乌镇戏剧节期间还是“一房难求”。“背靠大树好乘凉,乌镇景区就是我们致富最大的一棵树。”胡根培说,他的客栈一年收入可达15万元。
从一个水泥墩子的清除到一座新桥的立起,这正是乌镇不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。乌镇镇有关负责人说,乌镇实施“镇区景区化,景区全域化,全域智慧化”工程,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大范围提升。
累计投入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80亿元,在全国景区首创和成功运作了“管线地埋”“改厕工程”“清淤工程”“泛光工程”“智能化管理”等高标准建设保护模式,修建大型停车场、游客中心等,重新整理疏通河道,实现了城镇功能和水乡风情的完美融合。
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为乌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,景区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,互联网医院、腾讯无人书店等落地生根,“乌镇管家”实现线上线下常态化长效管控。同时,还引进了阿丽拉、希尔顿等知名酒店品牌入驻,提高了餐饮住宿的整体水平,旅游体验感持续提升。
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
乌镇旅游红利,还惠及他乡百姓。在离桐乡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市乌江村,当地引进乌镇旅游公司参与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村寨。今年2月1日起,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投入试运营,春节期间单日旅客接待量超过1万人次。
全面运行后,预计能吸纳当地2000人就业,间接带动8000余人就业。“不用翻山越岭去打工,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。”乌江寨村民张金说,村里还组织种起生态蔬菜、水果,有了这些收入,日子更有奔头了。